没过多久,宁宴来到御书房内,朝着秦政行礼道:“微臣,参见陛下。”
“起来吧。”秦政上下打量宁宴一番,虽然在外面站了一天,依旧是精神抖擞的模样,这让他愈发好奇了。
“宁卿家这么执着见朕,所谓何事啊?”
“微臣偶然间得到一首诗,想请陛下过目。”
说着,宁宴从袖里拿出一份奏折,萧敬接过,余光瞟了一眼奏折上面的内容,表情立马变得十分精彩。
秦政看到萧敬的表情,皱了皱眉头,等了一整天,就为了一首诗,到底是什么诗?秦政心想或许是朝中某位王公大臣做了什么反诗,被宁宴抓住了辫子,这才准备发挥御史言官的职责,往死里喷了,很好,不出意外,应该是赵忠一派。
可当秦政接过奏折一看,表情也变得十分精彩,奏折上面写着一首诗,诗的内容是葡萄美酒夜光杯......
他的心中更多是疑惑,这宁宴在这等朕一整天,莫不是要抨击这首诗?他要抨击朕?
宁宴很满意秦政的反应,今早他听到这首诗的时候,也是惊为天人。
秦政装作平静地问道:“直说吧,卿家让朕看这诗是何用意?”
宁宴认真说道:“陛下,这民间一书生所做,微臣以为此人心系天下,可以入朝为官。”
秦政心情大抵是比啪了狗还复杂,原来是夸这首诗来着:“这诗很好吗?”
“毫不夸张地说,这首爱国诗将我大周的诗坛的艺术水准,往前推了数百年,足以载入史册。”宁宴开始手舞足蹈地向秦政分析这首爱国诗的精妙。
到最后,宁宴态度坚定道:“陛下,诗品如人品,能写出这首诗的作者,不仅是惊才绝艳之辈,更是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怀,这样的大才,若是不能为陛下所用实在可惜啊。”
“宁爱卿是否有些言过其实了。”秦政语气温和道:“依朕看,不过就是一首诗,说明不了什么问题。”
宁宴眼看秦政不重视,立马着急了:“陛下若想治理好大周,应当广开言路,招贤纳士。”
“臣斗胆,恳请陛下下旨,将这诗的作者请进宫来,是何成色,验一验便知晓。”
你嘴上的作者,就现在你面前,你要朕怎么验?脱光衣服照镜子吗?秦政语气淡了下来:“此事就此作罢。”
宁宴就快声泪俱下了:“陛下啊,臣实在不忍明珠蒙尘。”
见宁宴如此坚持,秦政有些无奈。
我本来不想承认的,毕竟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小号,可仔细想想这宁宴是打算当成心腹来培养的,告诉他也是无妨。
秦政面无表情,微微点头道:“宁宴啊,说来惭愧,其实这首诗,是朕所做,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才。”
什么?宁宴听到这话思维突然有些不连贯了,可旋即脸色变得是十分严肃起来:“赎臣仗义执言,陛下若是想要推脱,可以想个合理的理由,万万不可如此行径,说难听点,这叫作冒领,为天下读书人所不齿。”
在这个时代,文人骨子里傲得很,作为喷子……御史的宁宴更是讲究风骨,他们这群读书人,最看不起的便是那种
把别人的诗说成是自己的,说得更难听一些,那便是指鹿为马,欺世盗名吗?古往今来,哪怕是在荒唐的君王,也不曾如此。
秦政多少有些心虚,这诗是他搬运的,说是抄袭也没什么问题,但如果没有他,如此优美的词藻,如何能够来到大周。
没错,朕就是那首诗的作者,可话到了嘴边,便说不出口了,朕也是个要脸的人呐。
秦政看向萧敬,这时候是得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了。
萧敬在一旁,听着君臣奏对听得眼睛都快直了,这宁宴怕不是早已经知道写诗的作者,在此拍陛下的马屁,心里不禁对这刚正不阿的御史生出了鄙夷,同时偷偷拿出笔记本,默默做起了笔记,这才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啊,一开始陛下还称呼为宁卿家,后来干脆称爱卿了。
可听着听着,便发现问题,这宁宴不像是在拍马屁的样子,反而是真的不知情。
感受到秦政的目光,萧敬立马心领神会道:“宁大人有所不知,陛下做出这首诗的时候,老奴就在一旁伺候着。当时场上还有一众国子监的学生在场,他们可都是看到了。”
宁宴僵硬的脸上,写满了“不可能”,可他还是硬是挤出一抹笑容道:“陛下,可是在和微臣开玩笑?哈哈哈!以陛下的才情,绝对不可能写出这首诗。”
这就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了,朕的才情怎么了。
秦政索性道:“这首诗乃是朕在醉风阁所做,更是凭着这首诗,朕才得以进了花魁娘子李师师的深闺。”
“微臣明明听说是一位名叫秦知恩的公子所做,天底下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多出一个人来。”
萧敬低眉顺眼道:“宁大人,和不细品那公子的大名。”
宁宴立马在心中琢磨起来,知恩,知恩,不就是秦政嘛,这么说来,秦政昨夜竟是去了醉风阁。
他一时间竟是手足无措起来:“陛……陛下,身为一国之君,怎可嫖娼?”
秦政头也不抬,淡淡说道:“宁宴此言差矣,朕睡花魁可没有给钱,朕没给钱怎么能叫嫖娼呢?你看谁嫖娼不需要给钱。”
恩,最多只能算白嫖。
宁宴看向萧敬,后者点了点头,配合着说道:“昨晚陛下,确实没给钱。”
没给钱,那确实不算是嫖娼,宁宴突然觉得心好痛,好羡慕啊,那可是花魁啊,不对,羡煞老夫。
“宁卿家,下次可愿与朕同去?”秦政头也不抬道:“醉风阁的姑娘可是最欣赏宁爱卿这等文人墨客。”
“陛下是说,嫖,嫖娼吗?”宁宴声音颤抖,一听逛青楼,老脸立马变得通红。
秦政抬起头,面色凝重地纠正道:“读书人之间怎么能叫嫖娼呢?这叫附庸风雅,雅俗共赏。”